最燒錢卻最賺錢 75年屹立不倒 F1 吸金奇蹟_文匯報

2025-07-05 08:51:40

●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

賽車電影《F1》大收旺場,讓這個全世界最燒錢亦最賺錢的運動項目注目度大增,一級方程式(F1)由1950年舉辦首屆正式大獎賽至今,雖然經歷過車隊退出潮及吸引力等危機,但時至今日依然屹立不倒,更乘着串流平台崛起及盛事經濟興起的「東風」愈見壯大,成為當今體壇首屈一指的「吸金機器」,更被視為體育商業化的完美示範。

●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

一級方程式(F1)大獎賽作為世上最古老的世界性運動錦標賽,至今已有75年歷史,不過F1真正開始商業化,則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電視普及開始,而被譽為F1傳奇的艾克斯頓則在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,曾當過車手及車隊經理的他憑藉獨到的商業眼光看中了F1的商業潛力,在1972年與其他車隊領隊成立了F1製造商協會(FOCA),後來更取代FISA(國際汽車運動協會)組成了全新的F1管理組織。艾克斯頓主張向所有車隊支付出場費,打破過往由大型車廠壟斷的小圈子,提升賽事的競爭性,更首次在賽車比賽引入電視轉播技術,自此F1賽事的轉播費用不斷提高,加上他要求大量賽道繳付承辦費用,大幅提升辦賽收入外,更奠定了F1商業化的基礎。

轉播主辦贊助三管齊下

究竟F1賽事吸金能力有多強?主要可從轉播權、主辦費及贊助費三個方面說起。首先是轉播權,目前有超過200個國家及地區可以收看F1賽事,覆蓋率達90%,上年轉播收入接近12億美金(約94億1,955萬港元),比2020年暴增近一倍,而且隨着與主要轉播商《ESPN》的合約即將到期,Netflix及Apple TV等串流平台等亦有意加入戰團競標,據估計2026年單是美國範圍的新轉播合約可望由每年9,000萬飆升至數億美元,足見F1賽事的賺錢能力。

F1賽事的吸引力多年來並非只升不跌,2014年總收看人次曾跌至4.25億,不過2019年在Netflix播出的F1紀錄片《Formula 1:極速求生》叫好叫座,加上2021年咸美頓及韋斯達賓合演了一個精彩賽季,以及開發新興市場效果顯著,F1觀眾數目止跌回升,去年全球收看人次達到16億,中國、沙特阿拉伯及加拿大等新興市場成為主要增長動力,其中中國F1觀眾達到1,480萬,較2019年增長近50%,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。

各國爭辦換取龐大商業利益

除了轉播費,F1亦會向主辦國家及地區收取場地費,疫情後盛事經濟興起,各地均極力爭取大型體育盛事促進經濟恢復,而F1賽事理所當然成為「香餑餑」,雖然場地費往往達至天價,如中東地區主辦國家需要繳付高達5,500萬美元,則與F1續約至2030年的上海每年場地費亦達到5,000萬美元,但依然令世界各國趨之若鶩,加上南非及摩洛哥等非洲國家亦有意加入競逐,相信場地費今後只會水漲船高。

雖然成本高昂,不過F1對主辦國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是難以估計,大部分主辦國單是門票收益已可收回場地費成本,加上各式各樣的贊助收益,這門生意絕對有賺無蝕,據報2024年中國F1大獎賽吸引約20萬名觀眾,直接帶來超過14億人民幣收入,藉此帶動汽車、旅遊及文化產業營收更超過50億人民幣,而且F1賽事亦是向全世界推銷城市文化及形象的「金名片」,宣傳價值不能量化但卻無可估量。

天價賽車成「流動印鈔車」

一輛F1賽事造價動輒上千萬美元,就連維修費用亦動輒以百萬美元計,車隊仍願意不惜工本投身F1賽車運動,當然不會只為夢想。自1968年廣告商標首次在F1賽車車身出現,F1賽車就成為了價值連城的流動廣告板,根據車隊的成績及規模,每年可為車隊帶來數百萬以至數千萬美元的收入,而且F1賽事本身獎金亦非常豐厚,上年十支車隊合共拿到12億6,600萬美元的獎金,分紅最多的法拉利車隊達到2億4,200萬美元,最少的沙巴車隊也有7,400萬美元,因此目前仍有不少車隊希望擠進F1的大門,而凱迪拉克車隊已確定在明年加入F1賽場,是自2016年後首次有11支F1車隊。

相关视频及分析 更多>>